第二章 天然道德
【本义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【通述】
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,并认为它们美,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;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,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。所以,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。但这美与善,也是相对应的,而这美与善之中,唯独缺了真,不失道者自为真。
但这时候,当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,什么是不失道时,该怎么办?真,即为“天然道德”。什么是天然道德?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或行为,即为天然道德,也就是本书中所说的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。具体如何理解?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,便会自然生发(生),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(长),努力获取却不会持而不放(收),能够懂得功成身退(藏)。到最后,因为他的不占所利,这些所利反而不会离他而去。
【释义】
居:占据。
恃:通“持”,拿在手里不放开。
有:自我占有(指只为自己)。
辞:言语鼓动。
作:生发,起始。
高下相倾:高和低,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。
长短相形:长和短,都是在比较之中显现出来的。
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:有和无,难和易,都是相互生成的。
不善:不足,缺点。
恶:厌恶。
【图引】
第二章也是《道经》的前言和导引部分,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,即天然道德。
作者在百家学说盛行之时,强调天然道德的重要性,是希望人们的思想不被社会道德学说所扭曲,能够遵从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间规律。在批判社会道德之前,作者先抛出了天然道德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?最初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,那是圣人,我们要跟随,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,人们才效仿他。这一切,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。那么,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?是生长收藏。
作者在这里,开始揭示宇宙间存在的生长收藏的规律,并且在《道经》一书的前言一结束,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。作者借助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,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,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