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明
【本义】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犹兮,若畏四邻;俨兮,其若客;涣兮,其若冰之将释;敦兮,其若朴;旷兮,其若谷;混兮,其若浊。
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【通述】
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,能通晓诸般变化,思想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不能理解他,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:他做事谨慎而为,好像冬天到了河边,不会贸然下水;他警觉戒备,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;他恭敬郑重,好像要去赴宴做客;他散难释险,会让其像冰块消融一样依次进行;他做事质朴本真,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;他心胸开阔,好像深幽的山谷;他浑厚宽容,看上去倒像不分清浊的水。
谁能在纷乱过后,使浊水慢慢变清?谁能在浊与清之间,让水再产生新的生机?保持这个平衡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。
【释义】
不欲盈:不求自满。盈,满。
旷兮,其若谷:形容心胸开阔、旷达。
敦兮,其若朴: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。
涣:散难释险,名曰涣。
犹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警觉,此处用来形容警觉、戒备的样子。
豫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好疑虑。豫兮,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。
玄通:通晓诸般变化。
善为士者:指得“道”之人。
【图引】
这一章,前文讲了为道者自身的情况和民众对他的认知。从而引出“浊”与“清”的辨证问题。
本章的主旨为“明”,日月两分,阴阳成道,故为明。凡事有两面,即“浊”与“清”。
在《道德经》中,清为本,浊为支。本章在于教人分辨本与末的关系,即原文中的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”在本与末之间,清与浊之间,找到一种平衡。即,知源而有支、守内而攻外、识浊而持清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做到一方面推陈,另一方面出新,而推陈的意义和价值,在于出新。